愛因斯坦之后更偉大的物理學家史蒂芬?霍金今日離世。
在晚年時光里,霍金關注的問題就是人類的未來。他認為,人類如果想一直延續下去,就必須移民火星或其他的星球。霍金還說,到2600年,地球會變成“火球”,不再適宜人類生存。
不管霍金的預言是否會成真,人類從未停止對太空的探索,從未丟棄尋找第二個家園的夢想。
愛彼愛和新材料有限公司(以下簡稱:愛彼愛和)董事長田雷指出,“氣凝膠材料在航天領域的應用更早更成熟,而且,這一應用空間還將不斷擴大。”
氣凝膠誕生于1931年,其發明人為Samuel Kistler,不過,直到Kistler在1975年去世,這種性能的材料始終未能得到大范圍應用。
田雷說,“在20世紀80年代,美國航天局找到了氣凝膠的適宜用武之地。二氧化硅氣凝膠在太空探測的初試啼聲,就是隔離儀器,讓各種儀器不會受到極高溫的破壞。”
氣凝膠材料也的確特別適合這類任務,它貌似“弱不禁風”,其實非常堅固耐用,可以承受相當于自身質量幾千倍的壓力,在溫度達到1200攝氏度時才會熔化。此外,氣凝膠的導熱性和折射率也很低,絕緣能力比玻璃纖維還要強39倍。
更重要的是,氣凝膠非常輕盈,可以減輕零件和設備重量,可以讓宇宙飛船更輕易地擺脫地球重力進入太空。
1997年,氣凝膠初次應用在了火星探路者號上,從此便成為了美國的宇宙飛船的標準絕熱材料。后來的俄羅斯“和平”號空間站上也使用了氣凝膠材料。
氣凝膠材料也正在成為中國航天工程的標配材料。2016年11月,中國運載能力更大的火箭“長征五號”首飛成功,2017年4月,天舟一號貨運飛船發射升空,成功實現與天宮二號的交會對接。在這兩次發射任務中,氣凝膠都立下了汗馬功勞。
運載火箭工作溫度高、空間狹小,其發動機的燃氣管路工作環境很“惡劣”,而且,其自身的結構也很復雜。如果發動機工作時,燃氣管路中產生的大量余熱無法加以控制,將有可能直接傷及周邊電子電器,造成不可逆轉的損壞,帶來大麻煩,一位中國航天表示,“氣凝膠隔熱氈就解決了這個麻煩。這種的材料,將管路多余的熱能限制在了管路內部,成功化解掉了這個潛在危機。”
氣凝膠在航天事業中還有著更廣闊的應用空間,比如,美國我國宇航局的“星塵”號飛船曾帶著氣凝膠執行過一項十分重要的使命——收集彗星微粒。
又如,美國宇航局現已確定,在進行火星探險時,宇航員們將穿上用新型氣凝膠制造的宇航服。美國一位科學家說,只要在宇航服中加入一個18毫米厚的氣凝膠層,那么它就能幫助宇航員扛住1300℃的高溫和零下130℃的超低溫。
還有科學家暢想,“在人類移民火星或其他星球后,氣凝膠材料可以用來建造移民生存基地,以優異的保溫性能幫助人們抵抗的晝夜溫差變化。”
田雷董事長說,愛彼人懷著對氣凝膠發明人的敬仰之情,銳意進取,改進工藝,降低成本,創立了氣凝膠品牌Kistler,此后又注冊了孔明®等商標。愛彼愛和生產的各系列氣凝膠產品,定將助力中國乃至全人類的航天事業不斷前行。
上一篇:氣凝膠在建筑管道保溫節能領域應用方法及效果 下一篇:孔明?氣凝膠及工業應用 |